材料腐蝕(老化)失效是物質由高能態到低能態自動發生的過程。在人類社會中,材料腐蝕(老化)失效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,甚至帶來災難性的事故,由此造成了寶貴資源與能源的浪費、環境的污染等。研究表明:如果采取適當的防腐蝕措施,有些腐蝕事故可以避此免,在一定程度上,腐蝕可以得到控制,減少經濟損失。
閥門腐蝕防護工程最大的目的是達到最經濟實用的原則,也就是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經濟效益。目前在工業發達國家中,在表面工程、電化學保護等方面,已形成了完備的技術標準體系。我國在以上方面也有比較完備的行業技術標準體系。以上標準保證了工程實施的理論基礎。
另外,要保證閥門腐蝕防護的質量和壽命,其各種先進材料的研制與應用也是不可少的,這就要求工程技術人員及用戶對各種材料性能有充分的認識和研究。同時,也預示著閥門防腐蝕與新材料發展密切相關,因此有關材料性能的理論研究和技術是腐蝕防護的重點之一。
要實施良好的腐蝕與防腐工程,必須有科學的基礎數據支持。因為各種技術指標的制定必須建立在科學數據的基礎之上。各種腐蝕數據的重要來源是腐蝕試驗,因此腐蝕試驗構成了腐蝕防護工程的另一重點。腐蝕防護工程規模越大,涉及的基礎數據越多,對腐蝕試驗的依存度越大;腐蝕防護工程要求的質量越高,即技術指標越嚴格,對腐蝕試驗的依存度也越大。因此閥門的腐蝕與防護若要最大限度地實現最經濟原則,就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基礎數據,就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腐蝕試驗的作用。同樣,合理的設計也是閥門腐蝕防護工程的重要技術基礎之一。設計者先要有總體設計的概念,即閥門的總體設計要滿足最經濟實用原則:其次是各種細節設計,包括各種結構的設計。
對閥門防腐蝕工程的環境了解也是極其重要的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腐蝕防護工程的目的就是要隔斷主體對象與環境狀態。沒有對環境狀態的深入了解,就不可能實現工程的良好質量和效果。另外,工程主體對象的環境實際是變化的,在工程主體的整個壽命期內,應該對環境條件的變化有所了解,連續觀察與檢測,以使工程主體適應環境條件的變化,這實際上是材料或構件的環境適應性問題。